在线云领养

圆你一个宠物梦

长颈鹿
英文名:Giraffe分类地位:偶蹄目,长颈鹿科濒危等级:无特征: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陆生动物。雄鹿体长381-472厘米,尾长80-104厘米,肩高250-370厘米,站立时头顶高度:雄鹿平均为530厘米,雌鹿平均为430厘米;雄鹿最高纪录为588厘米。体重550-1800公斤。周身布满暗红色至棕色大小和形状不等的斑块,这些斑块由浅的线条分开。体下部色淡,无斑块。随年龄增长,体色也逐渐加深。颈的背部至肩部有短的鬃毛,尾的末端有较长的簇毛。雌雄额部都有一对短角,角表面被有多茸毛的皮肤,终生不脱换。有的有两对角。此外,在额的正中,两眼之间还有骨质状突起,因而又有“五角兽”之称。舌长,能从口中伸出达45厘米,活动灵活,借以卷食树叶,能于棘刺之中择取嫩叶。唇薄而多毛,能翻卷,借以采食高枝食物。眼大,睫毛长,黑色。长颈鹿脖子虽长,颈椎骨的数目与其它哺乳动物一样都是7块,只不过每块颈椎骨的长度要比其它动物的长得多。长颈鹿有一个特别强大的心脏,重量达10余公斤。不仅心大,而且心脏搏动有力,血压高达350毫米汞柱,能将血液输送到高于心脏3米以上的脑袋。长颈鹿喝水时两前腿叉开降低高度,然后低头喝水,所以它的颈静脉另有一套特殊构造,能控制血液倒流到比心脏低出2米多的大脑而造成脑溢血。长颈鹿的大眼睛视野广达360度,配上长长的脖子,就好比一架瞭望镜,站得高看得远,目力所及方圆数公里的情况尽收眼底。长颈鹿性情随和,从不惹事生非,斑马和羚羊等动物都喜欢在它周围活动,长颈鹿也乐于充当它们的哨兵,及时通报敌情。分布:在1500万年以前,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也有长颈鹿分布,后来陆续灭绝了,现在只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从苏丹至南非,栖息着12个亚种的长颈鹿。分别是:努比亚长颈鹿、科尔多凡长颈鹿、乌干达长颈鹿、马塞长颈鹿、东非长颈鹿、西非长颈鹿、南非长颈鹿、安哥拉长颈鹿、罗德西亚长颈鹿、尼日利亚长颈鹿、刚果长颈鹿、网纹长颈鹿等。以产于索马里、苏丹、埃塞俄比亚及肯尼亚等地的网纹长颈鹿最为漂亮。我园引进的是南非亚种,称为南非长颈鹿,学名:Graffa boddaert英文名:Transvaal Giraffe或(Cape Giraffe)习性:栖息于干燥草原及开阔的疏林区,常生活于有金合欢的地区。旱季有为饮水而集群迁移的现象。主要在晚上和黎明活动。多站着睡觉,偶尔卧下睡觉。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50-70公里。中国古代称其为“麒麟”,传说它能脚踏风云,日行万里。长颈鹿的学名“Giraffa”源自阿拉伯语,意为“速行者”。它奔跑的姿势与其它动物不同,同侧前后腿同时起落,晃晃荡荡像钟摆似的煞是有趣,长颈既是行进中掌握方向的“舵”,又能获得前冲力。长颈鹿视觉、嗅觉、听觉都很敏锐,特别是视觉。植食性,以金合欢属、含羞草属、李属植物的叶、芽、果实为食,也吃草本植物。耐渴,能连续数周不饮水。群居性,通常4-10只结成小群,有时集成较大的群,老年雄鹿多单独活动。种群密度为0.1-3.4只/平方公里。自然界中长颈鹿的主要天敌是狮子。遇上敌情应对之策首先是“走为上”,速度便是生命;另一策略是避入荆棘丛中,因它的皮特别厚,不会被刺痛。如遇独狮来犯,长颈鹿足能对付,它的头好比一个大槌,一甩脖子可以400公斤重的动物。长颈鹿腿上功夫也颇为了得,擅长武松的鸳鸯腿连环脚,一瞬间连续踢出几脚,常能将对手踢倒甚至踢死。有人曾见一只雄狮追逐一只长颈鹿,眼见即将张口扑上,长颈鹿忽然飞起一条后腿,不偏不倚正好踢中狮鼻,倏地转身趁雄狮楞神之际,连踢狮腹致其倒地复又奔逃,待雄狮缓过神来,长颈鹿已不见踪影。繁殖:全年均可繁殖,每 20-23个月繁殖一次,妊娠期453-464天。每胎1仔,偶有2仔。初生仔体重47-70公斤,肩高170-200厘米,出生后20分钟左右便能站立。雌鹿3岁半,雄鹿4岁半性成熟。在自然条件下,寿命最长为26年;在饲养条件下,最高寿纪录为36年2个月。
小熊猫
拉丁学名:Ailurus fulgens英文名称:Lesser panda; Red panda分类位置:哺乳纲 食肉目 小熊猫科保护等级:CITES附录Ⅰ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名录别名别称:金狗、九节狼、红熊猫、红猫熊形态特征:小熊猫体长51-73厘米,尾长40-49厘米,尾毛蓬松,足有体长之半,具9个棕黑与棕相间的环纹,颇显著,故俗称“九节狼”。体重4.5-6公斤。头短而宽,面部近乎圆形,四肢短而粗壮,都具五趾,爪能伸缩,脚底有厚而密的黑毛。脸为锈或淡黄棕色,鼻尖和眼圈黑色,鼻梁、面颊及眉毛白色,下唇及颏部、胡须、腮髯白色,耳基圆大而端尖,内面白而耳背黑,当它翻开耳朵露出白色时,可以辐射散热,盖上耳朵呈现黑色时,又可以吸热升温。眼的两侧及眉嵴有乳白色斑。颈和背部深红棕色,犹着华丽背心,内衬灰褐色丰厚毛绒,臀部橙黄。腹部和四肢黑色,颈下和整个肚皮,犹如挂上了一幅深色餐巾,使其心窝和内脏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暖。分布区域:尼泊尔、锡金、缅甸北部。在中国,特产于云南和四川。生活习性:栖息于带海拔1400-4000米的高山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喜在离水源不远的陡坡活动。睡觉时头曲蜷腹中,前肢抱头,艳丽的尾巴作为被盖,显出极为优美的睡姿。晨昏活动,白天慢条斯里爬到高大树冠细枝上休息。活动范围比较固定,常在草丛中走出一条明显的路径来。通常是呈2-5只彼此相距很近的家族小群活动。家族群有一定的领域,并在固定的地方用排泄物作标记,不让异群雄性进入。善攀爬,遇敌害时迅速爬上高树躲避。不会游泳,怕热畏寒,冬季迁至低处晒太阳取暖,夏季移向凉爽的高处避暑。食性杂,以竹类笋、叶为食,也吃野果、其它植物嫩叶、小鸟、鸟卵及昆虫等。繁殖特征:每年2-3月发情,6-7月产仔。每年一胎,每胎1-2仔,最多可达5仔。初生仔体重170-210克,全身被有乳浓密的毛,17-30天睁眼,1月龄时毛色棕黄,尾部出现灰色与白色相间的环纹。4月龄能独立生活,但在自然条件下,幼仔随母兽生活的时间长达一年。
松鼠猴
拉丁学名:Saimiri sciureus英文名称:Common Squirrel Monkey分类位置:哺乳纲 灵长目 卷尾猴科 保护等级:CITES附录Ⅱ形态特征:松鼠猴因体型近似松鼠而得名,成年体重只有500克到1100克。体形纤细,头部稍长,眼较大并靠得很近,耳宽圆,长有短毛,尾长超过体长,一般情况下成体体长22~36厘米,但尾巴却长达25~42厘米。全身被毛短、厚、柔软,体色鲜艳多彩,口缘、鼻和吻部为黑色或蓝色,面部的眼圈、鼻梁、颊部、耳缘、喉部和颈部两侧均为纯白色,头顶、身体上外侧和尾巴基部一半上侧是一种鲜绿色,背部为黄、灰结合的橄榄色,胸部、身体下侧、四肢内侧、尾巴基部一半的下侧为鲜,腹部为浅灰白色,尾巴末端一半为乌黑色。分布区域:松鼠猴产自南美洲,分布于秘鲁、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等地。生活习性:栖息于亚马逊河两岸的原始森林、次生林或开垦地区,通常在靠近溪水的地带活动。昼行性。树栖。食性杂,吃昆虫、花朵、种子、芽、叶、甲壳类及果实等,偶尔下树捕食青蛙等小脊椎动物。松鼠猴集群生活,性情温和,每群多达500只,雌雄各有阶级之分。繁殖特征:松鼠猴一般2~4岁性成熟,每年12月至翌年6月发情交配,孕期160~170天,多在夏季产仔,每胎1仔,幼猴刚出生时不足100克,身长不足8厘米,幼猴出生后即能攀爬,脑袋和身子都为墨绿色,爪子金,身子短小,尾巴较长,一般紧紧趴在妈妈的背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眼睛从未睁开,饿了就把头伸到妈妈的怀里吃奶。寿命10-21年。
直播中
非洲象
拉丁学名:Loxodonta africana英文名称:African grassland elephant分类位置:哺乳纲、长鼻目、象科保护等级:CITES附录Ⅰ别名别称:非洲草原象形态特征:非洲象属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长达1.5米。前足四蹄、后足三蹄,有21对肋骨和最多26个尾椎骨。非洲象的前额突起,背部更加倾斜,肩部是最高点,鼻端有两个指状突,雌、雄均有长獠牙,但雌性的小得多。非洲象体长5-7.5米,尾长1-1.3米,肩高2.6-4米,体重范围从2吨到7.3吨。大部分非洲象体重为2.7-6.0吨之间,雌性比雄性小,非洲安哥拉一头雄象净重13.5吨是发现最大个体的非洲象。非洲象是现存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比亚洲象稍大,可以通过大如蒲扇的耳朵将其同亚洲象区分开来。亚洲象耳朵更圆、更小。大象的耳朵可以散发热量,保持身体凉爽,但有时非洲大陆的温度实在太高了,所以非洲象需要非常大的耳朵散热。大象对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喜欢将水吸入象鼻,然后喷到全身。之后,它们常常会给皮肤喷上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泥土。大象长长的鼻子不仅可用来闻味、呼吸、喝水,还能用来抓东西,尤其是美餐。单单象鼻就有大约10万块肌肉。非洲象长鼻末端有2个指状突起,非常敏感和灵巧,可以用来抓小东西,亚洲象仅有一个。雄性和雌性非洲象都有长牙,大象用长牙挖掘泥土、寻找水源和盐分;遇到危险时长牙就是自卫的武器;大象重逢时甚至会撞击长牙,表示兴奋和快乐。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整个非洲大陆生活习性:非洲象产于非洲,它们可以生活于从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种自然环境中,包括森林、开阔草原、草地、刺丛以及半干旱的丛林。喜欢群居,一般20-30只集成一个家族群。每群都由雌象统帅,成员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后代,雄象在群体中没有位置,长到15岁时就必须离开群体,只有在交配期间才偶而回到群体中。群体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行动时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无论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体中的成员之间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非洲象行走时步子迈得很大,每一步都尽量高高地弯起腿,跨得远一点,很适于膛过泥地。为了采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要穿过溪流、湖泊、沼泽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极有耐性的漫长的寻食旅行。茂密的森林也不会使象群失散、迷路,因为每个群体都有自己联络的声音和气味,无论走出多远,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它依靠额上的一个能震颤的部位发出声音信号,频率大多在低频的14-24赫兹之间,人耳不能听到,但也包含一些人耳可闻的谐波。非洲象在草原上所向无敌,但大多用温和的方式与其他动物竞争。只有在愤怒或恐惧的时候,才有可能伤害其他动物,此时就是身强力壮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虽然非洲象的成体不惧怕任何动物的进攻威胁,但幼仔却无力抵挡狮、鬣狗、野狗以及秃鹫之类的袭击,所以在休息时群体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进行防御和自卫,而雌象即使感觉到一点危险,也会用长鼻子来提醒幼仔。在群体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迁移时,幼仔必须紧紧地跟上,不过雌象也会不离左右地进行保护,随时击退企图进犯的食肉动物。繁殖特征:非洲象没有固定的发情季节,常年均可交配繁殖,雌象的怀孕期为21-23个月,略长于亚洲象,是哺乳动物中孕期最长的动物。幼仔一般在7-8月间出生,每胎产1仔,两次产仔的间隔期约4年,每只雌象一生可以产4-5胎。在幼仔出生的头5年里,它要一直守在幼象身边。刚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重约为109千克,雌象每次需要喂1千克左右的奶,而它所要做的只是寻找到雌象的奶头在什么地方,然后本能地去吸奶。 幼仔呆在雌象身边倍感安全。幼象出生后,象群等到它有足够力量能跟上它们才继续行走,通常需要等两天时间。幼象随着身体渐渐长大,眼睛和耳朵也越来越灵敏,自信心也增强了,但偶而也还会走失,不过当它们需要帮忙的时候,家族的其他的成员总是应声而来。非洲象长得很慢,成熟得也很慢,需要13-14年才能达到性成熟。体重和牙齿的出现是其成长的标志,幼仔没有牙齿,以后逐渐开始长牙,两个巨大的门齿会随着身体的成长越长越长,以后也会由于使用过度而磨损,甚至断裂,而一旦门齿断裂就会成为残废。非洲象13-14岁性成熟,寿命可达60-70年。
黑猩猩
拉丁学名:Pan troglodytes英文名称:Chimpanzee分类位置:哺乳纲 灵长目 人科保护等级:CITES附录Ⅰ 形态特征:黑猩猩体长70-92.5厘米,站立时高1-1.7米,体重雄性56-70千克,雌性45-68千克;身体被毛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脚灰色并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脚均为肉色;耳朵特大,向两旁突出,眼窝深凹,眉脊很高、头顶毛发向后;手长24厘米;犬齿发达,齿式与人类同;无尾。黑猩猩体多毛,四肢修长且皆可握物,他们能以半直立的方式行走。黑猩猩经常会和大猩猩搞混,黑猩猩的体型比大猩猩小。黑猩猩的ABO血型以A为主,有少量O型,但没有B型。M血型和N血型也有发现。黑猩猩有48条染色体(24对)。黑猩猩细胞色素C上的氨基酸顺序与人类的相同。分布区域:黑猩猩分布于北纬140至南纬100的赤道非洲。从几内亚到乌干达,包括加蓬、刚果、尼日利亚、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塞拉利昂、象牙海岸、加纳、多哥、扎伊尔等国。生活习性:黑猩猩在生理上、高级神经活动上、亲缘关系上与人类最为接近,智商较高相当于人类5-7岁。黑猩猩食性杂,食果子、叶、花、蜂蜜、昆虫、鸟卵、蛇卵,也吃偶蹄类的幼仔、狒狒和其它猴子,甚至残食同类婴孩。黑猩猩群落间会爆发战争,死去的敌方黑猩猩可能被吃掉。它们跟人类一样有心情,也有享乐、失望、恐惧、沮丧。黑猩猩在树上营造很简单的巢,只用1夜即转移他处。较大猩猩更近于树栖,也能用略弯曲的下肢在地面行走。有一定的活动范围,面积26-78平方公里,觅食区域往往是它们集中的地点。群与群间有往来。长久保持母子关系,分群后还常回群探母。有午休习性。繁殖特征:黑猩猩雌性约在7-10岁达到性成熟,为乱婚性,到30岁停止生育。每1-2年产一仔,怀孕期约为230-270天。幼仔需要哺乳1年左右,7-10岁的时候才完全独立。野外的寿命约为50岁左右,人工条件下为60岁以上。
环尾狐猴
拉丁学名:Lemur catta英文名称:Ring-tailed lemur分类位置:哺乳纲 灵长目 狐猴科保护等级:CITES附录Ⅰ形态特征:环尾狐猴体长45 –50厘米,尾长与体长等长或更长,体重约2.8公斤。脸形似狐,眼大,耳呈三角形。体毛厚而密,柔软,尾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前肢下臂内侧有一的腺体区,雄性较雌性发达。雌雄的外生殖器、雄性的上臂和颏部都有腺体,雄性腕部还有一个角质距。背部毛棕灰色。腹部较浅。分布区域:马达加斯加岛。生活习性:栖息于原始森林中、营半地面生活,它与其它树栖猴类不同,常在树木稀少而多岩石的山上活动。群栖,多以12-24只为群,每群包括几只成年的雄性,有时雄猴多于雌猴。群内有严格的等级序位。在食物和空间的支配方面,雌猴的地位高于雄猴,年长的雌猴序位最高。环尾狐猴的典型行为模式是用尾摩擦下臂腺体分泌物,坐着时,将尾交替地掠过左右下臂内侧,这种有气味的分泌物可能是同种个体间显示的一种方式。用肛腺分泌物在突出物体上标记领域。夜行性,但与其它狐猴一样常在阳光下晒太阳。睡觉时身体卷缩成团,把头和手臂埋在两腿之间,尾向前伸达背部。善于跳跃。主食野生无花果、香蕉等,能用门齿去掉外皮,也吃嫩叶。种群密度为167-350只/平方公里。繁殖特征:发情持续约两周,动情期不到一天。妊娠期135天左右。每胎1仔,偶尔两仔。幼猴出生后头几天爬在母猴腹部,1周龄时便爬到母猴背上或其它雌猴身上。1月龄便能独立活动。6月龄时,能独立生活,1.5岁性成熟,但雄猴至少2.5岁才参与繁殖。寿命18年以上。
河马
拉丁学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英文名称:Hippopotamus分类位置:哺乳纲、偶蹄目、河马科保护等级:CITES附录Ⅱ形态特征:为半水栖大型偶蹄类,是仅次于大象、犀牛的陆生野生动物。雄性体长320-420厘米,体重1600-3200公斤;雌性体长280-370厘米,体重1400公斤左右。一般肩高140-150厘米,尾长35-56厘米。身上的毛短而细且十分稀少。皮肤一般铜棕色,背部为暗棕色,腹部为紫色。皮下有很厚的脂肪层,厚度达5厘米。皮肤有特殊的毛孔,能分泌出粉红色的油性分泌物,因光反射而使皮肤呈红色,故有“血汗”之称。这种分泌物比较浓稠,对皮肤有保护作用,使基本上裸露的身体能够在陆地上干燥条件下暴露很长时间。四足均具四趾,发育较一致。胃分三室,但不反刍。两眼突出,鼻孔裂状,能关闭。眼睛、耳朵、鼻子都长在面部上端,几乎成一平面,躯体和整个头部都不露出水面,只露出眼、耳、鼻就能观察了解周围动静,见势不对可立即沉入水中隐藏。下犬齿呈獠牙状,长约60厘米,与较小的上犬齿(周长为23厘米)对磨,使它保持尖锐。尾短而硬。雌兽有乳头一对。河马另一特征就是有一个惹人注目的大脑袋和出奇的大嘴,嘴比任何陆地上的动物都要大。分布区域:非洲赤道南北的湖沼中,特别是尼罗河下游。生活习性:喜栖息于周围有芦苇和杂草的深水河道区。善游泳和潜水,但游速不快,入水时关闭鼻孔和耳孔,一般潜入水中3-5分钟,有时可长达半个小时。也能在水底行走。植食性,通常以青草为食,采食范围自水边可向陆上扩展3.2公里甚至更远。独居或20-30只集成群体。种群密度7.7只/每平方公里。有的地区密度相当高,如尼罗河乌干达88公里长的地段(包括河两岸3公里的陆地),平均密度为19.2只/每公里。河马的陆地领域部分,用排泄物作标记,排粪时,用力摆动坚硬的尾巴使粪便散开。繁殖特征:无明显的季节性,在有些地区有繁殖高峰。在乌干达,大多于二月和八月交配,于降雨最多的四月和十月产仔。雌兽发情周期约3天,一般在仔兽断奶后12-16天发情。交配多在水中进行,每天可进行一、二次或十余次不等。河马与很多动物不同的是,即使雌兽妊娠后雌雄之间仍有交配行为。妊娠期约240天。每胎1仔,很少为2仔,初生仔体重27-50公斤。幼仔在行走之前便会游泳,能在水中哺乳,一个月后开始学习吃草,哺乳期约一年。在自然条件下,雄性于6-13岁才参与繁殖,雌性7-15岁时产仔。在自然保护区,寿命为41年;在饲养条件下,寿命54年4个月。
直播中
犀牛
白犀牛拉丁学名:Ceratotherium simum英文名称:White rhinoceros分类位置:哺乳纲、奇蹄目、犀科保护等级:CITES附录Ⅰ别名别称:白犀、方吻犀、宽吻犀形态特征:白犀牛体大威武,是陆生脊椎动物中居于第二位的庞大动物,仅次于非洲象,比河马大。体长为340-420厘米,尾长为55-65厘米,肩高165-205厘米,体重1,300-3,600千克,3,600千克是目前最大个体的白犀牛记录。体躯浑圆粗壮,皮肤光滑,厚约3-4厘米,只有耳边和尾端才有毛,也没有大褶和皱纹形成的甲胄,头部特长,大约为120厘米,眼睛很小,分别长在头部两侧。管道状的耳朵可以旋转,听觉较为灵敏;嘴里的颊齿为非常厚的石灰质层;上唇平而宽,呈方形,故有宽吻犀及方吻犀之称;角长在鼻子上,两只角一大一小、一前一后。白犀的角也是所有犀牛中最长的,最高纪录为158.7厘米,细长如鞭,高高耸立,极为特殊,由角质纤维堆积而成,所以并没有长在骨头上,而是长在皮肤上,但却格外坚硬和锋利,是其自卫和进攻的武器。白犀牛可分为北白犀(Ceratotheriumsimumcottoni)和南白犀(Ceratotheriumsimumsimum)两个亚种。分布区域:白犀产于非洲的乍得、丹、扎伊尔、乌干达、安哥拉和罗得西亚等地,它的分布区被分割为相距大约3,000公里的南北两块,分别栖息着2个不同的亚种。北白犀,分布于苏丹南部和乌干达接壤的地区;南白犀,分布于南非的纳塔尔、苏禄兰等地。生活习性:白犀性情温和,在平原草地上活动,喜欢泥浴,主要是为了保护皮肤,犀牛皮肤的皱折间很薄。喜群居,群中通常是母犀牛与小犀牛,每群3-5只或10-20只,成年的雄犀牛则多半是独居。白犀吃过的草地,如剪草机剪过一样整齐,用撒尿及散布粪便的方式来标识自己的领域。白犀牛的视力很差,主要依靠听觉和嗅觉,发怒奔跑时速最快可达50公里。繁殖特征:白犀没有固定的发情期,全年均可以交配,雄兽在求偶时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作为情歌。交配的雌雄白犀会在一起生活约20天左右。雌兽每3年生产一次,怀孕期为547天左右,每胎仅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重为45-50千克,叫声很尖,较为耐寒,小白犀牛出生后三天会一直跟随在母亲的身后,之后一般会跑在母亲的前方。哺乳期大约为一年,但从3个月后小白犀牛就会啃咬草皮了。1岁时体重可达218千克左右,6-9岁性成熟。寿命为35-45年。
老虎
拉丁学名:Panthera tigris tigris英文名称:Bengal tiger 分类位置:哺乳纲 食肉目 猫科保护等级:CITES附录Ⅰ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名录形态特征:孟加拉虎雄性肩高90-110厘米,平均体长290厘米,体重160-270千克。体态雄伟,强壮高大。头圆,吻宽,眼大,嘴边长着白色间有黑色的硬须,长达15厘米左右。不同于狮子吻长所以脸廓狭长的特点,老虎吻部较短,显得头大而圆。颈部粗而短,几乎与肩部同宽。颊部生有鬃毛。肩部、胸部、腹部和臀部均较窄,呈侧扁状,四肢强健,犬齿和爪极为锋利,嘴上长有长而硬的虎须,毛色绮丽,稀短,头部条纹则较密,耳背为黑色,有白斑。全身底色杏,毛色从北而南呈到红色渐变,背面有双行的深色条纹,较其他虎亚种黑色条纹较窄。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尾上约有10个黑环,眼上方有一个白色区。孟加拉虎是一个强大的捕食者。 它非常适合捕猎大型猎物,具有短而肌肉发达的前肢和长而锋利的可伸缩爪。 还具有细长强壮灵活的身体,短而粗的脖子和宽阔有力的肩膀都利于其捕捉和制服其它的大型猎物。头骨缩短了,增加了强大的颌骨可以伸展的力量,使老虎能够紧紧的嘶咬住捕获的猎物。分布区域: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和孟加拉国。在中国境内分布于在藏东南和云南西部地区。生活习性:孟加拉虎的孟加拉虎的栖息地范围很广,包括高寒地区的喜玛拉雅山针叶林、沼泽芦苇丛、印度半岛的枯山上、印度北部苍翠繁茂的雨林和干燥的阔叶树林,以及南亚次大陆沿海的红树林地区。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主要活动于孟加拉和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及孙德尔本斯三角洲的红树林,在其它地区的雨林和草原里也有其踪迹。一只虎的领地从十几至上百平方千米不等,视猎物丰富程度,领地地形等多方面因素而定。领地范围估计是雌性10-21㎞²,雄性30-79㎞²。 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能游泳,不善于爬树。由于林区开发、人口激增,过去偏远地区都已发展为村镇,虎亦常到林区居民点附近觅食。虎多黄昏活动,白天多潜伏休息,没有惊动则很少出来。孟加拉虎比较精悍和敏捷,野性和战斗力都很强。孟加拉虎拥有非常强悍的捕猎技能和威慑力,会攻击一切出现在它眼前的活物,它进食时即使是成年亚洲象也会绕道,孟加拉虎拥有猫科动物当中最强悍的捕猎技能,甚至捕食世界上最大的白肢野牛,猎杀泽鳄鱼,也是懒熊杀手,还有很多孟加拉虎捕杀亚洲岩蟒、花豹、母印度犀牛和亚成年母象的事件。它们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之一,时速接近80公里/小时。繁殖特征:孟加拉虎一向是独居,只在繁殖期才到一起。发情交配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份,发情期间,虎的叫声特别响亮,能达2千米远。怀孕期105天左右,每产1-5仔,通常2仔,新生虎仔重约1千克,哺乳期5-6个月,雌虎和幼仔在一起生活2-3年,小老虎跟随母亲生活两年左右,它的主要课程是学习服从,然后是训练爬树、追踪、扑杀、搏击,这是它们日后生存下去的必备技能。在此期间雌虎不发情交配,故在自然条件下雌虎要每隔2-3年才能繁殖一次。雌虎3年龄时性成熟,雄虎要更晚些。虎的寿命一般20-25年。